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省市法规

河南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2-20|栏目:省市法规|浏览次数:96

       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全省围绕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聚焦科技创新,瞄准农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需求,以构建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为引领,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提升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为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46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拥有拖拉机341.32万台、配套农具727.78万部、稻麦联合收割机21.42万台、精量播种机84.20万台,均居全国第一位;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增加到21.43万台,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谷物联合收割机达30.14万台;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果、畜、菜、茶等生产加工机械数量大幅度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装备稳步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机装备开始向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31%,较2015年提高8.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33%;玉米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10%;水稻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1.51%;花生收获机械化率达到75.67%。全省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数量达53个,居全国第三位。

       ——农机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服务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7.97亿元,其中省级购机补贴资金4.95亿元,全省共补贴农机具72.29万台(套),受益53.80万户。对购置大型拖拉机、打捆机、烘干机械、花生收获机械、养殖无害化处理设备等加大补贴力度,对主要农业机械、“互联网十农机”等有关设备设施重点补贴,新机具、新技术应用范围逐年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共13495个,从业人员14.78万人;农机户498.76万户,从业人员572.74万人,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24.07万户,从业人员38.29万人;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7372个,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拥有农机原值100万元及以上的3358个,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农机化科技推广进一步增强,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以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依托,为先进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快捷通道”。形成农机农艺信息融合机制,成立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农业装备研究平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区。突出粮、油、畜牧及丘陵山区产业亟需农机产品,统筹协调农机推广鉴定、专项鉴定工作,全面提升农机鉴定能力。完成农机鉴定任务1451项,为农业机械选择和推广提供了依据。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机质量投诉受理网络,开展农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督导、质量调查,营造了良好的农机消费环境。“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4个、示范县18个,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市5个、示范县17个、示范乡镇356个、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336个,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总体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分析

       我省农业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新一轮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在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服务组织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各领域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机械化发展已经迈开步伐。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提速,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需求强劲,农机装备创新应用步伐加快,农机化条件建设、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任务紧迫。农机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成效显现,市场环境趋于优化。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服务改革创新成效显现,新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全面实施,开辟农机创新产品专项鉴定通道。新时期,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水平将是长期努力的工作方向。

       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等大宗作物之外的其他产业及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所需机具供给不足。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传统主流机具和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中低端产品多而且同质化严重,可靠性适应性亟待提升。农作物秸秆丢弃、农产品烘干的能源供应等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的挑战。“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在一些领域或环节问题明显。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仍然是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上取得更大进展,注重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二是农机农艺农田协同配套亟待加强。一些品种、农艺制度、种养方式及产后加工等与机械化生产不协调等问题较为明显,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影响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效果及作业质量与效益。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方案不够完善,尚不能充分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三是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有待提升,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机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农机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整体不足,影响河南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农机维修难、维修贵等问题有待改善,高能耗老旧农机需及时淘汰更新等。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须瞄准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十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增添农机化发展内生动力,农机装备配置更加趋于合理,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作业条件显著改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完善农机化发展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区域间、产业间、作物间、环节间机械化水平不平衡,机械总量或保有量增长与利用效率、使用效益不协调,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或配套机具不匹配等问题;坚持绿色发展,优先发展节地节水、节药节肥、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友好型农机装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机化从服务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推进农机服务模式创新,实现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相配套;坚持开放发展,发挥中原优势,结合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推动我省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实现省工节本、人机相宜,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机化发展成果。

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05亿千瓦左右,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更加拓展,农机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1%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到70%,收获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花生种植机械化率达到86%以上,花生收获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实现小麦玉米轮作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畜牧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国内一流。河南省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质量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四、“十四五”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提质增效、整体推进的攻坚期,要聚焦全程、全面机械化,厚植优势,补齐短板,攻坚克难,打造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升级版,建设农业机械化强省。

       (一)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全程农业机械化生产

       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新增30个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围绕粮食生产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有机肥生产机械化技术、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培肥耕地基础地力。坚持“三链”同构,根据不同地区农作物分布、地形特点、种植习惯等,优化技术集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加快选育宜机化粮食品种,提升育种机械化水平,推进良种良机协同。深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健全区域化、标准化的高质量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着力解决机械收获、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的机械化技术难题,将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常态化。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继续推广玉米籽粒机收技术,2025年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率达到35%以上。针对小麦、玉米、水稻、花生主产县(市、区),分期分批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项目。争取到“十四五”末,粮油主产区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关键生产环节和关键生产装备技术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高速小麦精量播种机、高速玉米免耕播种机、联合整地机等新型作业机械,着力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培育和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作业补贴、购买服务、培训指导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粮食生产示范区域农机作业。

       (提升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补齐河南省农业全面机械化生产短板,着力解决根茎类蔬菜、大豆、花生、油菜、辣椒、芝麻、中药材、棉花等作物及种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装备问题,为河南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针对我省设施种植产业优势区域,推进设施建造宜机化,加大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推广力度,推动蔬菜、果园、茶园、食用菌、花卉等设施种植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果蔬产业温室育苗嫁接、秧苗移栽、设施管理、产品收获、清洗分级、包装、保鲜储藏和运输机械化。突破精量播种、育苗嫁接、移栽和收获等环节技术。加快发展设施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推广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建成一批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进露地规模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特色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根据河南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特点,遴选根茎类蔬菜、标准果园、茶园、中药材、山药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案例5个以上。

       围绕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加快绿色高效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研发,进一步提升烘干清理、储藏保鲜、磨制压榨、切分粉碎、分级包装等加工环节机械化技术水平,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体系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筛选推广一批符合生产实际需求的成熟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组织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试点,支持粮食烘干中心、果蔬初加工中心建设,助力农产品产后增值,遴选农产品初加工经营服务典型案例。

       (三)推进畜牧、水产机械化,促进畜牧、水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省畜牧、水产业发展要求,在畜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重点研发推广高效饲料收获加工、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殖信息监测、疫病防控、畜产品智能化采集加工、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机械化装备。针对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生产,健全完善机械化标准体系,推进畜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畜种生产所需机械装备的试验鉴定,鼓励企业开展物联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推动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畜牧业深度融合,推动机械化数字化融合和“智慧牧场”建设。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畜牧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在水产养殖机械化方面,重点推进水质监控、精准投喂和管控系统机械化,着力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宜机化建设,满足设备应用、机械通行作业需求。加快推行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模式,推进工厂化养殖,推广装配式水产养殖圈养设施和成套设备构建。促进水产养殖机械装备创新,重点解决育种育苗、防疫处置、水质调控、尾水处理等薄弱环节机械化问题。积极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进设施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精准化和经营服务网络化。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0%50%50%以上,2025年河南省建设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5个。

       (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实现农业绿色高效机械化生产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支持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协同开展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种养加、粮经饲全程全面机械化创新发展。解决农业机械数字化、农机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卡脖子”问题,推进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大马力拖拉机转向驱动桥、自动变速箱和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等零部件研发,全自动化畜牧高端装备研发,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鉴定服务能力。推进北斗自动导航、ISOBUS(农机总线) 、高压共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新能源动力、机电液一体化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集成应用,加快创新发展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进畜禽水产养殖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启动无人农场建设项目,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应用,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生产智能管理系统。

       支持大马力、高性能、绿色、复式农机新装备和新能源农机产品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节水灌溉、残膜回收、畜禽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绿色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推广力度,推进农机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机装备。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型园、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创建一批高端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区。

       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大田作物精准作业、动物智能养殖、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支持优势企业对接重点用户,形成研发生产与推广应用相互促进机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提高大田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和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十农机作业”,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推广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和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技术应用,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

       (五)改善农机作业条件,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宜机化改造,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电等相关政策,优先安排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用地,确保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加强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础生产条件建设。探索共建共享农机库房,推进区域性育秧育苗、产地烘干等中心建设。科学规划烘干、机具库棚、场院等配套设施。系统考虑各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服务功能,指导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人、机、地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使我省农机作业保障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大幅度增强。

       根据我省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着力解决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机械化生产水平低以及机械增长与效率效益不协调的问题。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使丘陵山区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提高农机作业便捷性。创新研制一批适应性强、入田易、作业易、可靠性好的小型轻简农机装备,按照产业特点和地区条件,开展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重点建设一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农机合作社。研究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和机械装备技术,全面提升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

       (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成长

       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逐步构建完善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重点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加强农机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及农业企业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针对农业机械化生产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中连片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创新现代农机经营服务模式,创建一批集农业生产与农机服务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维修服务示范点以及“全程机械化十综合农事”“物联网十农机作业”等服务中心。健全新型农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结合实际开展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和维修工等农机实用人才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多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技术推广。落实农机服务金融支持政策,对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

       (七)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化生产,深入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河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机力度。规范农机市场,依法保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维修执法工作,维护农机维修市场秩序,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围绕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加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执法管理,确保培训质量,提高驾驶员操作水平。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探索发展乡村农机监管队伍,推行网格化管理,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防线,实施拖拉机“亮尾工程”。加强对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支持农机监理装备更新换代。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农民机手到期换证、定期年检的自觉性。探索开展各类农机政策性保险保费业务和补贴办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以“创建平安农机,促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安全检查治理,纠正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章载人等违法行为,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加强农机安全宣传,努力营造“平安农机”的和谐氛围,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立政府多部门配合的农业机械化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统筹做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等政府目标考核中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内容,强化地方党政同责,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工作落实。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构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促进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依靠市场力量和农民的创造性,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中的引导作用,重点在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市场创造更多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强规划政策引导,优化鉴定推广服务,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切实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中的引导作用,加强政策规划引导,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

       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发挥补贴的导向作用,着力稳重点、扩范围、优服务、强监管、提效能,突出优机优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集中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工作,实施购置补贴与作业补助、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相结合的补贴方式。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力度。推动创新农机金融保险服务,探索将权属清晰的大型农机装备纳入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鼓励开展农机保险。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机械研发、推广、生产和保障各领域,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农业产业规模经营。

       (三)注重人才培养

       健全新型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工程高等教育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研究与实践,促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支持更多高校开办农业工程类专业,扩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数量。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优势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支持引进农机高端人才,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农机人才交流和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农机人才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机械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水稻机械栽植、保护性耕作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为内容的一线专业农机手培训,加快农业机械化主推技术到位率,切实提升机手关键环节操作水平和作业质量,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培养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人才队伍。

       (四)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农业机械化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机制,开展信息宣传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信息宣传质量。加强舆论引导,推介典型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围绕规划重要目标,实施情况,组织跟踪报道。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和经验,提高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发展农机化的认识,推动农机化政策的监督和落实,普及农机化新技术,大力营造全社会了解农机、理解农机、关注农机、重视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 0
标签:全部
Copyright © 2010-2019 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0395-3133135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黄河路870号 备案号:豫ICP备09004178号-1